鹽,作為百味之首,不僅可以作為調(diào)味品,在民間還有祈福的作用。
在我國新疆一帶,男婚女嫁,保留飲鹽水習俗。他們稱鹽為“土孜”,十分神圣。每逢洞房花燭夜,就會出現(xiàn)新郎新娘爭搶鹽罐的熱鬧場面,搶到鹽罐,誰以后說話就有分量。
在塔爾流行喝鹽水的趣俗,在新人結(jié)婚的儀式上,證婚人端來一碗鹽水,用左手給新娘喝一口,再用右手端給新郎喝一口,表示兩口子以后是同吃同住的一家人。
維吾爾族人如果腳踩著盛鹽的鹽罐或鹽粒賭咒,表明是最嚴厲的形式。如果當著客人的面,將盛鹽的葫蘆揶個地方,則表示主人已下“逐客令”。
在滇西地區(qū),新娘出嫁的馬車上必須要有兩個筒鹽。過去,在滇西缺鹽情況十分嚴重,有的老人平生未嘗過鹽味,多數(shù)山區(qū)農(nóng)民逢年過節(jié)或親友來時才吃鹽,民間視食鹽為珍寶,有些鄉(xiāng)村農(nóng)民把“鹽寶”供在神多上。
云南的拉枯族,男方上女方家提親,除了雞、米和兩壺酒,還要有鹽和茶葉,顯示男方的誠意和對女方的尊重。
西盟縣佤族把存鹽看作是財富,傣族把食鹽叫做“白色的金子”,白族把簡鹽作為結(jié)婚的禮品。
在國外,古代希臘人用鹽作條神的貢品,以示度誠。在希伯來人的祭祀中,鹽被用來作肉類凈化劑,用鹽以昭其誠。
古羅馬人,當嬰兒出生后,不吸母乳先嘗鹽粒,父親選用干凈的鹽熬沸,用口水和著細鹽,放入嬰兒口中,祝福他(她)健康成長。在羅馬天主教,至今保留的洗禮儀式中,把少許鹽粒吐在對方口中,祝愿他(她)純潔無罪。
埃塞俄比亞男女青年初次接吻時,女方把鹽粒吐在對方口中,表明兩人真心相愛。
中世紀的歐洲,在建新房時,首先將鹽撒在門檻中,一避邪惡,二圖吉祥。
在古埃及,人們把鹽當作護身符,相信在戰(zhàn)場上會安全、定勝,逢兇化吉。
在法國一些地區(qū),新郎結(jié)婚時必須帶上鹽迎新娘入門。
在德國,新娘的鞋子里邊要撒上鹽。
在日本,一些山地的房屋建成后舉行慶典,有一項活動就是將鹽撒在房柱的周圍。在傳統(tǒng)的日本戲院里,每次演出前都要在舞臺上撒些鹽,以保護演員不受邪氣、惡魔或鬼怪的侵犯。
在國外的婚娶和喪葬的習俗中,鹽也帶些象征性的意義。威爾士人習慣在棺木中放上面包和鹽,以此讓已故的人安息。
在待客時,用鹽是能表達情感的,遠方來客人,歐洲一些地方按古老的習俗,把鹽當作禮物,被示作最隆重的接待。
我國古代人們對外來遷居的新朋友,贈送禮物首先是食鹽。
在希臘,對陌生人的到來,先在他右手上放一撮鹽以示友好。
古代英國人在餐桌上放著一只很大的盛鹽用具,如果有顯貴嘉賓,必須坐在鹽具上方,而地位低的客人則是坐在鹽具下方。座位離鹽具越遠,就表示人的地位越低。鹽是神圣的,如果有人不慎打翻了鹽具,就必須捏一點鹽放在他的左肩上,因為左邊被看成是邪惡的,鬼是從那兒設法侵入,只有鹽才有法力驅(qū)鬼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