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19-02-16|發(fā)布者: 大連鹽化集團|欄目:鹽史趣談
中國人開始采鹽的歷史
《天工開物》將鹽的來源分作“海、池、井、土、崖、砂石”等六種,發(fā)現和食用自然生成的天然海鹽、池鹽、巖鹽、鹽泉、土鹽等是人類食用鹽的開端。
也許真的是河流將鹽帶到了大海,古時的人并不將天然鹽看作是鹽,而是稱之為鹵。古代人工最早采制的鹽,是海鹽。古籍記載,炎帝(一說神農氏)時的宿沙氏開創(chuàng)用海水煮鹽,史稱“宿沙作煮鹽”。宿沙氏其人,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,實際上用海水煮鹽,應當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(chuàng)造出來的。也許宿沙氏將煮鹽的方法提升推廣,后人也就將采制海鹽的發(fā)明權歸到了他的頭上。
湖鹽又稱池鹽,內陸的鹽湖,由于受干燥氣候影響,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鹽。歷史上古老的河東鹽池,就是借助風和太陽的蒸發(fā)作用,自然生成食鹽,史稱“解鹽”、“潞鹽”或“河東鹽”。河東鹽池很早就出現在史籍的記載中,鹽池采鹽的歷史也許并不比海鹽晚。現在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、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。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,晉人王著《洛都賦》云,“河東鹽池,玉潔冰鮮,不勞煮沃,成之自然”,是說池鹽不需火煮,自然可得。河東鹽池地處黃河流域,可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,應當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。
現在很難確定池鹽與海鹽的發(fā)現及食用孰先孰后,因為海鹽也可由滯存淺灘的海水經風吹日曬,因蒸發(fā)作用而自然結晶生成。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也會很早發(fā)現并食用這種自然結晶生成的天然海鹽。自然生成的池鹽和海鹽,以及露出地表的巖鹽,自然溢流外泄的鹽泉和隨地可得的土鹽,只要在生成這些天然鹽的地域內有人類活動,先民總會或遲或早發(fā)現它。只是由于時代久遠,也就不易判定池鹽與海鹽發(fā)現的時序先后。
井鹽出現也許稍晚一些,依文獻記述最早出現于戰(zhàn)國時期的巴蜀地區(qū)?!度A陽國志》說是知天文地理、識水脈的李冰發(fā)明了鹽井開鑿技術。李冰在治水的同時,勘察地下鹽鹵分布狀況,鑿出了鹽井。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鹽井畫像磚,形象地再現了古代井鹽生產。